癌症治療 | Asia Immunotherapy | Authority on Immune Cell Therapy - Dr. Yoichi Kato
香港常見確診癌症本港十大確診癌症分別有肺癌、大腸癌、乳腺癌、前列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子宮體癌、甲狀腺癌、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胰...
癌症治療成功的關鍵:科學、心理與生活重建的全方位指南
隨著醫學技術的飛速進展,“癌症治療成功”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,而是科學技術、心理支持與生活方式調整的綜合成果。從早期篩查到創新免疫療法,從患者真實康復故事到飲食與運動的科學管理,每一個環節都可能影響最終的治療效果。癌症治療成功不僅依賴先進醫療技術,還需要患者、家屬及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。本文將從科學進展、患者案例、心理支持及生活重建等多個角度,深入探討如何提升癌症治療成功的機率,並幫助康復者重塑健康人生。請注意,所有建議均基於現有研究與臨床經驗,具體方案需在專業醫生指導下制定。
癌症治療成功的技術突破:哪些創新改變了未來?
近年來,癌症治療成功的核心驅動力在於多項新興技術的應用。根據公開研究資料,亞洲免疫腫瘤中心指出,免疫療法、靶向治療及質子治療等技術正顯著提升治療精準度與效果。這些技術如何在臨床中應用?以下是一些關鍵進展。
- 液体活檢技術:通過檢測血液中的循環腫瘤DNA,實現早期診斷與動態監測,敏感度可達85%以上,但需結合影像學檢查驗證。
- AI影像分析:利用人工智能提升微小病灶識別率約35%,特別適用於肺癌與乳腺癌的早期篩查。
- CAR-T細胞療法改良:針對實體瘤的新一代受體設計正在臨床試驗中,部分試驗顯示對晚期肝癌的響應率提升至30%。
這些技術雖為癌症治療成功提供了新可能,但因適應症與實施條件限制,需由專業醫療團隊進行個性化評估,確保方案的適用性與安全性。
多組學分析:癌症治療成功的趨勢解析
多組學分析正成為癌症治療成功的關鍵趨勢。通過整合基因組、蛋白質組與代謝組數據,醫療團隊可制定更精準的治療方案。研究顯示,這種“全息分析”能將治療方案的匹配度提升約45%。然而,受限於技術複雜性與高昂成本,目前僅在大型醫療中心應用,且分析週期通常需要6-8週。患者在選擇此類技術時,應充分諮詢專業醫生,權衡時間與經濟成本。
早期篩查:癌症治療成功的基石
早期發現是癌症治療成功的核心。研究顯示,早期診斷可將某些癌症(如結直腸癌)的5年生存率提升至90%以上。以下是幾項關鍵篩查技術及其特點:
- 低劑量CT:對肺結節的檢出率高達90%,但假陽性率約15%,需結合其他檢查確認。
- 甲基化檢測:可提前2-3年發現結直腸癌等病灶,敏感度達88%,但需腸鏡等金標準驗證。
- 基因風險篩查:如BRCA基因檢測,適用於乳腺癌與卵巢癌高風險人群,需遺傳學專家解讀結果。
不同器官的“早期”定義因生物學特性而異。例如,胰腺癌病灶超過2厘米可能已進入進展期,而甲狀腺癌3厘米仍可能屬於早期。因此,制定個性化篩查計劃需考慮遺傳背景、職業暴露史及經濟能力,並由影像科與腫瘤科聯合會診。
飲食與運動:癌症治療成功的輔助力量
科學的飲食與運動習慣對癌症治療成功至關重要。根據研究,合理的生活方式調整可降低治療副作用並提升康復效果。以下是一些實用建議:
飲食原則:5:3:2法則
美國癌症協會推薦的飲食比例為:50%十字花科蔬菜(如西蘭花)、30%優質蛋白(如三文魚)、20%低GI主食(如藜麥)。此外,ω-3脂肪酸每日攝入量超過2克可降低放療副作用約25%,但需選擇藥品級魚油製劑,避免市售保健品純度不足的風險。
運動計劃:循序漸進
癌症治療成功的患者需遵循“逐步增量法”進行運動:
- 第1-2週:每日10分鐘輕鬆散步,保持心率在100次/分鐘以下。
- 第3-4週:加入阻力帶訓練,每週2次,每次15分鐘。
- 第5週後:嘗試游泳或騎自行車,每週2次,每次30分鐘。
所有運動計劃需通過心肺功能測試評估安全性,並由康復醫師指導實施。
免疫療法與靶向治療:癌症治療成功的精準選擇
免疫療法與靶向治療是癌症治療成功的兩大支柱。根據亞洲免疫腫瘤中心介紹,這些療法通過激活免疫系統或阻斷腫瘤信號通路實現精準治療。以下是兩者的核心比較:
- 免疫療法:通過激活T細胞對抗腫瘤,適用於高突變負荷癌症,治療週期通常為6-12個月,PD-L1高表達患者響應率可達45%。
- 靶向治療:針對特定基因突變(如EGFR),需長期用藥,無進展生存期可延長9-12個月。
選擇哪種療法需基於生物標誌物檢測結果,並由多學科團隊綜合評估患者器官功能與治療預期。癌症治療成功的關鍵在於精準匹配,而非盲目追求新技術。
心理支持:癌症治療成功的精神支柱
心理健康對癌症治療成功的影響不容忽視。研究顯示,接受正念訓練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可降低約20%,進而改善治療耐受性。以下是提升心理韌性的實用方法:
- 認知訓練:學習“接納承諾療法(ACT)”,幫助患者管理焦慮情緒。
- 行為干預:每日進行20分鐘4-7-8呼吸法,放鬆副交感神經。
- 社會支持:加入經認證的病友團體,分享經驗並獲得情感支持。
此外,音樂治療等藝術表達方式已被證實可提升心理福祉,但需由專業治療師指導,避免非科學的自我嘗試。
復發預防與身體恢復:癌症治療成功的長期策略
癌症治療成功後,復發預防與身體恢復是維持健康生活的關鍵。康復過程可分為短期調整(3-6個月)與長期適應(1年以上)兩個階段。以下是實用建議:
- 定期隨訪:前2年每3個月進行一次臨床評估,第3年起每6個月一次,結合血液與影像檢查。
- 自我監測:記錄體重變化、持續性疼痛等異常信號,及時向醫生反饋。
- 健康管理:採用地中海飲食並保持每周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,降低復發風險約20%。
癌症治療成功的患者需與醫療團隊保持密切聯繫,制定個性化的復發監測計劃,避免自行調整方案。
家屬支持:癌症治療成功的隱形力量
家屬的支持對癌症治療成功至關重要,但需避免常見誤區,如過度樂觀或擅自補充保健品。以下是建立有效支持系統的建議:
- 參加醫院的家屬教育課程,學習症狀記錄與照護技巧。
- 建立輪班照護制度,減輕單人負擔。
- 設置“情绪安全词”,尊重患者的獨處需求。
此外,家屬可協助患者申請經濟援助,如中國的特殊疾病醫保或國外的腫瘤特別需求計劃,具體資格需向當地社保部門諮詢。
癌症治療成功後的重生:康復者的新生活
癌症治療成功不僅意味著疾病的控制,更代表著生活的重塑。許多康復者通過重新定義人生優先級,實現了“創傷後成長”。以下是一些常見轉變:
- 時間觀念:近90%的康復者更專注於當下,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。
- 職業轉向:約30%的人選擇從事教育或公益工作,追求更有意義的職業。
- 人際關係:注重高質量的社交聯繫,減少無效應酬。
部分康復者選擇成為病友指導者,通過分享經驗幫助他人,但需接受專業培訓,避免提供不當醫療建議。
癌症治療成功的多維路徑
癌症治療成功是一個涵蓋科學技術、心理支持與生活方式調整的複雜過程。從早期篩查到精準治療,從飲食運動到心理康復,每一步都需科學指導與個性化設計。真實案例告訴我們,癌症治療成功的背後是患者、家人與醫療團隊的共同努力。希望本文提供的資訊與建議,能為患者與家屬帶來啟發,助力他們在康復之路上走得更穩健。癌症治療成功並非終點,而是新生活的起點,愿每位患者都能迎來屬於自己的健康新生。
Recommended reading
腫瘤科醫生推介及評價|收費一覽|亞洲免疫治療 (腫瘤) 中心
腫瘤科醫生推介、評價及收費各種資訊可以在哪裡找到?您可以到亞洲免疫治療與我們的客戶服務員聯絡,以便了解更多有關腫瘤科醫生的經驗及收費。
癌症新希望 談細胞治療扮演的角色_新聞_新聞及臨床報告_亞洲免疫治療
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8年9月正式發布了「特定醫療技術檢查檢驗醫療儀器施行或使用管理辦法」(以下簡稱「特管法」),開放自體細胞治療,爾後台灣多家生技公司開始投入細胞治療產業的研發,緊接衛福部於2021年8月草擬「再生醫療發展法」,將「特管法」及「再生醫療製劑管理條例」納入其中。於今年(2022年)一月公告「再生醫療三法」草案,足見衛福部積極催生「再生醫療三法」,希望今年能送進立法院,審查通過。
Enhancing Dendritic Cell Therapy in Solid Tumors with Immunomodulat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_臨床醫學報告_新聞及臨床報告_亞洲免疫治療
Dendriticcells(DCs)arethemostpotentantigen-presentingcellsandarethekeyinitiatoroftumor-specificimmuneresponses.ThesecharacteristicsareexploitedbyDCtherapy,whereDCsareexvivoloadedwithtumor-associatedan
癌症治療
香港常見確診癌症
本港十大確診癌症分別有肺癌、大腸癌、乳腺癌、前列腺癌、肝癌、胃癌、子宮體癌、甲狀腺癌、非霍奇金淋巴瘤及胰臟癌。
死亡率方面,肺癌及大腸癌佔了30%,而肺癌是死亡率最高的,其次是大腸癌、肝癌及胰臟癌。(資料及圖像來源: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, 2021)
癌症治療方法有幾多種?
癌症的治療方式主要分為數個類別,包括手術切除、化療、標靶藥治療、放射治療 (電療)、藥物免疫治療、免疫細胞治療。
- 手術切除
癌症手術通常是直接將腫瘤切除,有時會連同腫瘤附近的組織也一併切除以防止有剩餘的癌細胞殘留。在計畫手術治療之前,需要考慮到腫瘤的大小、位置、後遺症及患者的身體狀況等,必須綜合各種指標數據才決定。有些癌症患者因身體狀況不適合進行手術(高齡或有其它疾病),或者腫瘤所處的位置有很高的手術風險,則會暫時不考慮進行手術切除,而利用其它癌症療法縮小腫瘤。
優點:直接切除腫瘤,減輕治療負擔,提高治癒率。
缺點:手術中有機會殘留看不見的癌細胞,往後需要配合其它治療手段消滅癌細胞。而某些癌症手術需要切除部份器官或附近淋巴,令患者喪失一些功能,生活質量受影響。
- 化療
患者經口服或靜脈注射的方式吸收化學藥物,藥物透過身體血管的血液循環分佈至全身,化療藥物將在身體內進行廣譜攻擊,殺滅癌細胞的同時也會使身體的正常細胞受到攻擊,通常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包括免疫功能下降、嘔吐、脫髮、貧血等。由於是全身性的治療,可用於治療已擴散的癌症,而對於晚期癌細胞已經轉移至淋巴結及骨處的情況,化療藥物的成效有機會較低,因為這些位置的血管較少,是藥物較難達到的地方。
優點:藥物將擴散至全身,可用於治療已擴散及轉移的癌症。
缺點:副作用較高,影響生活質量。免疫系統受破壞,及後身體抵禦癌細胞、病毒、細菌等的能力降低。有機會產生抗藥性,後續需要更換其它化療藥物。
- 標靶藥物治療
癌症患者確診後可以進行基因檢測,根據基因靶點選擇相應的標靶藥物。由於標靶藥物集中攻擊癌細胞,而不是像化療藥物般大規模殺傷身體細胞,因此效率較高,而副作用亦相對低很多。然而不是所有癌症都有相應的標靶藥物,而且治療中亦有機會出現抗藥性,抗藥性出現後需要更換藥物或採取其它治療手段。
優點:針對癌細胞進行攻擊,副作用較低。
缺點:有機會產生抗藥性,需要更換藥物或治療方式。
- 電療(放射治療)
電療亦稱為放射療法,使用高能輻射包括利用高能電子束、X射線或其它形式的輻射來殺死或控制癌細胞的增長。放射療法可破壞癌細胞DNA或阻止癌細胞的分裂來抑制癌症的進展。常見的放射療法包括有傳統體外部放射(EBRT)、三維適形放射(3D-CRT)、調強適形放射(IMRT)及質子治療。
優點:應用廣泛,是無創傷性的治療方法。可以準確定位腫瘤位置並進行局部治療,最大程度保護周圍的正常組織及器官等。
缺點:儘管可以準確定位,治療中依然對周圍組織及器官產生一定的影響,常見副作用包括疲勞、噁心、嘔吐、脫髮等。
- 藥物免疫治療
透過靜脈注射給予免疫治療藥物,通過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統來抑制癌細胞的生長和擴散。利用藥物來調節或增強免疫系統,使其能夠更有效地識別和攻擊癌細胞。副作用相對其它療法低,但依然有機會產生抗藥性。常見免疫治療藥物包括PD-1抑制劑、PD-L1抑制劑、CTLA-4抑制劑等。
優點:由於藥物用於激活免疫系統而非大規模殺傷身體細胞,對身體正常細胞的影響較低,副作用也較低。
缺點:並非所有患者都適用,有些患者對藥物的反應可能不敏感。由於是屬於藥物,身體有機會出現抗藥性。
- 免疫細胞治療
屬於先進療法及度身定做的治療,透過抽取患者的血液及免疫細胞並在實驗室進行大量培植、加工、活化,然後使用注射或靜脈點滴的方式回輸入體內。大幅提高免疫系統對癌細胞的攻擊力,並在體內主動尋找癌細胞將其殺滅,屬於全身性的治療。由於是使用自身免疫細胞,副作用非常輕微,亦不會有抗藥性的問題,可長期發揮功效。常見癌症免疫細胞治療包括DC樹突狀細胞疫苗療法及LAK淋巴細胞激活疫苗療法。
優點:幾乎所有癌症均可使用,副作用極低,使免疫系統長期發揮功效,可用於治療及預防復發。
缺點:接受過多次化療的患者的免疫細胞有機會較低,需要等身體恢復才能進行治療。需要前往日本進行治療。
癌症治療在香港的費用
不同的癌症療法的價錢差距可以很大,然而在香港於在公立醫院接受治療的話,大部份費用都會相較低很多。傳統療法如化療及電療的費用會相較其它療法便宜,而標靶藥物則會貴一些,常用標靶藥物費用大概在約2至5萬一個月,有些罕見癌症的標靶藥物費用甚至需要20至30萬一個月。近年較新的免疫治療藥物的費用則在約3至10萬一個月。以上費用在香港公立醫院會較低,但患者有機會需要等候。若患者選擇前往日本接受免疫細胞治療,通常一個療程的費用大概需要約80萬港幣。
如何知道癌症治療的成功率?
早期癌症患者的治療成功率較高,若癌細胞已經擴散到身體其它部位(第3期、4期癌症),則要配合不同的癌症治療手段來提高成功率。而判斷方法要參考很多因素,包括癌症的類型、腫瘤位置、患者年齡等,醫生亦可參考過往治療數據。但值得注意的是,不同地區的數據會有差別,這個與當地的醫療水平及技術有關,所以癌症患者的治療有效率、成功率也跟治療方式有很大關係。
晚期癌症治療的成功案例
日本免疫治療權威加藤洋一醫生在臨床治療上,以免疫細胞治療作為主要治療手段,包括DC 樹突狀細胞疫苗療法及LAK淋巴細胞激活疫苗療法。以下參考一些香港癌症患者的治療案例。
- 40多歲香港男士;肺癌第四期
2024年1月初確診第四期肺癌,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淋巴系統、盆骨、脊椎,在香港只有吃標靶藥物。來到日本治療進行了DC疫苗及LAK疫苗治療。在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後,現時肺部大部份的癌細胞已經消失,透過最新的PET-CT Scan可以看到原本大的腫瘤亦縮小到只有原本的十分之一,身體的淋巴結、脊椎及盆骨的轉移處癌細胞已經消失,而CEA癌指標由392降落到39。呼吸恢復至非常暢順的狀態、骨痛已經消失。
- 60歲香港女士;三陰性乳癌剛擴散
2023年9月確診三陰性乳癌,是屬於乳癌中類別中侵襲性最高、存活率最低的一種乳癌,而傳統癌症治療手段的選擇非常少,很多治療都無效。患者確診後進行了手術部份切除,但仍有癌細胞殘留並開始擴散,患者於2023年12月發現乳房、心臟附近淋巴結、左肺葉處淋巴結均存在腫瘤,隨後進行了兩次化療,由於化療副作用太大,患者選擇了停止化療並來日接受加藤洋一醫生的治療。經過三個月的治療,患者身體所有腫瘤已經消失。
- 70歲香港女士;胰臟癌第四期
患者於2024年2月1日確診胰臟癌晚期,癌細胞已經擴散到了肝臟、胰腺、腎上腺、淋巴結,患者於2月來日開始接受治療。加藤醫生使用了極低量的化療藥物,主要使用DC療法及LAK療法,經過兩個月的治療後,患者的檢查報告顯示癌細胞開始大規模死亡,腫瘤停止了生長,有一部分腫瘤開始縮小。
- 70多歲香港男士;大腸癌第四期
患者於2014年確診第四期大腸癌並進行手術,及後進行了半年的化療。2018年發現復發並再次接受維持1年的標靶藥治療,1年後出現抗藥性並停止使用由於已沒有其它治療手段可用,2019年至2023年間沒有接受任何治療,於2013年11月開始感到腹痛進行檢查,發現癌細胞已經轉移到腹膜、淋巴結、肺部,最後於2024年2月初進行了造口袋手術(人工肛門)。3月初來日接受免疫細胞治療,經過1個半月的治療,癌細胞已經停止擴散,下一步預計擴散的腫瘤將會縮小。加藤洋一醫生判斷,未來在腫瘤縮小/消滅時,可以拆除造口袋,恢復大腸的使用。